一、案例概述
沈阳市总工会推动以地方立法形式将9月1日设立为“工匠日”。2025年9月,沈阳市以首个“工匠日”暨“工匠主题月”系列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优秀产业工人代表站在城市舞台中央,提升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配套出台劳模工匠队伍待遇政策,对在社会面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针对问题
1.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不强。社会上的择业观有偏差,产业工人的职业自豪感不强,导致年轻人不愿进工厂,部分企业离职现象比较突出。
2.技能工人专研技术动力不足。在沈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的关键阶段,亟需大量高技能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但因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受限,青年产业工人以技立身、以技成才的积极性不高。
3.工匠人才关心关爱政策缺位。工匠人才评定以一次性奖励为主,人才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相对滞后,未能对青年产业工人形成引领示范作用和持续激励效应。
三、 主要做法
(一)以城之名,致敬工匠,尊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
通过《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沈阳工匠日的议案》,将每年9月1日设立为“沈阳工匠日”,以立法形式将尊崇工匠固化下来,作为城市工业文化、工人文化的顶层设计。市总工会设计“匠心向党”沈阳工匠日标识和“大城匠心”沈阳工匠标识,统一设计视觉符号和文创产品,塑造尊崇荣耀的社会身份,进一步深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的内涵,激发产业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更加坚定了产业工人“走创新路、吃技术饭”的信心和决心。
(二)明确主题,三级联动,打造工匠代表展示平台
“沈阳工匠日”系列活动期间,沈阳市以“匠心筑梦、强国有我”为主题,围绕致敬工匠、选树人才、传承工匠、建功立业、礼遇工匠等内容,以市政府新闻发布拉开序幕、以沈阳工匠发布盛大登场、以技能竞赛和工匠助企行全面铺开、以大国工匠话剧演出掀起高潮、以工匠友约联谊活动圆满收官,市—区县—企业三级统筹联动,开展了五大专题板块、45项精彩纷呈的活动,累计直接参与职工7000余人次,覆盖线上线下17万余人次,社会各类媒体争相报道,《一分钟看懂“沈阳工匠日”》浏览量近150万,沈阳工会新媒体平台成为了焦点热点,在中工网公布的“全国地市级工会新媒体传播力”排行榜中,市总工会排名由TOP100跃升至TOP14。
(三) 选树人才,礼遇加持,完善工匠人才政策待遇
9月1日,沈阳市向社会公布了认定的“沈阳工匠”50名、“沈阳青年工匠”100名,邀请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大国工匠高凤林出席活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霍步刚等领导共同为沈阳工匠代表颁发入选证书、工匠杯。同步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劳动模范和工匠待遇的意见》,首次将“沈阳工匠”纳入劳模福利待遇体系,从住房、交通、医疗、文旅等多个方面推出务实举措,全面提升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生活保障,实现工匠人才从“一般性服务”向“制度化礼遇”转变。同时,该体系涵盖对象还包括国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工匠等,进一步拓宽了产业人才激励的覆盖范围。
四、经验启示
1.立法先行,以顶层设计重塑职业荣誉感。
通过地方立法设立“工匠日”,将对工匠的尊崇从活动升级为城市文化符号,扭转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知偏差,重塑职业荣誉感。
2.精准破圈,扫清产业工人“以技成才”后顾之忧。
推出“选树认定+待遇保障”组合拳,通过“沈阳工匠”认定明确成长目标,用“看得见的上升通道+摸得着的政策福利”,解决技能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3.统筹联动,打造展示工匠风采综合平台。
按照“立法固化荣誉+联动搭建舞台+政策兜底保障”构想,构建“工匠日”活动框架,以强大的社会活动和新闻宣传,弘扬了产业报国、技能报国的主旋律,夯实了新时代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
执笔人:市总改革和建设部 高凤岐
审核人:市总改革和建设部 宋富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