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沈阳市总工会围绕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劳模工匠创新训练营为抓手,打造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与“加油站”,进一步推动沈阳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为沈阳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提供坚实支撑。其“精准定位+前沿课程+深度互动+长效培育”模式,为工会组织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沈阳样本。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服务大局,精准定位工作方向。劳模工匠创新训练营紧密围绕《沈阳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锻造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训练营重点面向装备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企业、科技型及先进制造企业,精选一线劳模工匠参训,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契合。同时,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纳入课程,引导劳模工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勇担时代使命。
二是适应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顶尖科研机构学者、政府及行业权威专家、企业首席技术专家及技能大师等师资授课,层次高、权威性强。训练营采用“劳模工匠有需求、课程安排必回应”模式,通过前期调研与当期学员反馈,定制下期训练营课程,解决实际痛点。目前,训练营已开设产业政策解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AI、三维扫描、增材制造等)、工业大数据技术等实用课程。
三是充分交流,充分激发创新思维。训练营强调“解惑”与“应用”,充分设置互动交流环节,融合主题研讨、分组交流、实地观摩等形式,打破企业与学科壁垒。院士专家针对学员现场提出的技术难题进行研讨,助力知识快速转化生产力;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工匠深入切磋,开启“头脑风暴”,智慧火花持续迸发;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分享成长经验与技术心得,发挥“种子”效应,激发见贤思齐、互学共进氛围。
四是打造品牌,形成长效培育机制。训练营创新性地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培训,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因工学冲突导致的“脱产难”问题。截至目前,训练营已开展四期,首期于2024年7月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营,持续在沈阳职工疗养院利用周末时间常态化举办三期训练营。
(二)工作成效
劳模工匠创新训练营连续开营4期,培训劳模工匠200余人,为一线劳模工匠提升了创新思维、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搭建了平台,受到企业和职工高度肯定。未来,沈阳市总工会将持续开展劳模工匠创新训练营,不断优化课程、提升“含金量”,努力实现到2027年培育大国工匠20名、辽宁工匠70名、“沈阳工匠”280名的目标。
执笔人:沈阳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