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一年生产10台机器,现在一年生产200台,不能迈着方步走了,现在要跑起来。 姜妍 2023.04.19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火热开工场景。

▲沈阳重型机器厂新安装并投入生产的五米螺旋铣床
不能迈着方步 要跑起来
4月底的沈鼓厂区内,花开满园,姜妍却忙得无暇看一眼窗外的风景。
沙发上堆着图纸,办公桌上是一摞专业书籍,一张移动的办公桌供开会使用,这是姜妍的办公室,一切从简。
此时,她正与一名科室主任探讨机组维修的技术难点,敲定一起出差的时间。
“一年365天,这名车间主任几乎只休息2天,为了不影响车间运转,他只能将出差安排在‘五一’假期。”姜妍说。
与姜妍聊天,不会有任何距离感。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她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奔波,但回过头来,就会露出温暖而亲切的笑容。
作为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她获得了包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众多荣誉。但与工厂谈合作项目时,为了争取到订单与配套,她也要展现出标准的职场女性形象,第一次将简历发送给了对方。
忙碌,是沈鼓里最常见的风景。聊天时,姜妍的嘴角挂着笑,手机却响个不停。工作中的她会“分”出不同角色:做一线机组问题的“把脉员”,重大项目的谈判师,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前辈,技术研发上的科研尖兵……这些年,她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与转换。
谈起自己,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的言语。就连她的梦想,也特别简单明了——“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项目落在沈阳,落在沈鼓。”
在沈鼓的一张老照片里,一张长条木头桌上,摆着搪瓷茶缸,若干图纸,旁边有三角板、计算尺、量角器……当年沈鼓还叫鼓风机厂,那时的劳模们正在修改图纸、讨论技术难点,一刻不停,就像如今的姜妍。
“一五”期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沈阳被寄予厚望与重任,涌现出一批劳模,他们风雨兼程,从未停下奋进的脚步。沈鼓也从那时起步,在时代浪潮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测绘仿制苏联的扇风机和鼓风机,逐步完成科技国产化过程,才有了如今的辉煌发展。
在热情如火的青春时代,“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劳模不断涌现,成为一颗种子,埋在姜妍在内的一批年轻人心中。
“不断地向劳模精神靠近”,姜妍用行动证明决心。她常常戴上安全帽,在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爬上爬下,走访各大科研院所,翻阅艰涩的外文资料,饭桌上的菜总是会被放凉。
研发的过程充满艰辛,设计图纸加起来有300多份。经过不断努力,姜妍不仅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还实现了乙烯压缩机120万吨、140万吨、150万吨的“三级跳”,创造了“沈阳制造”的神话。
“试车成功的那一天,我坐在地铁里,手机弹出了试车成功的报道,眼泪一瞬间就流了下来。”姜妍回忆说。
只有从零到一的工业“奠基”,才有现在从量到质的飞跃。姜妍说,“沈阳制造”奠定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美誉,也让自己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眺望。
在一次会议中,姜妍看到了老一辈劳模尉凤英。老人家高兴地说,自己膝盖好多了,可以走很多的路,见很多的人。从老人神采奕奕的眼眸里,姜妍看到了那些火红年代的身影……
时代在发展,曾经的“巨人们”逐渐远去,但他们身上的敬业、坚守、热爱……却永恒地留在这片热土上。
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也有了新的发展内涵。姜妍认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在新一代劳模身上都有了更立体的展现。
以技术创新让“共和国工业长子”腾飞,时代呼唤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振兴潮流中。姜妍的研究团队不断地吸纳年轻人,他们褪去时代的浮躁,扎根在基层,干一行爱一行,发挥工匠精神,将科研成果看做自己的“孩子”,将沈阳当作自己的家。
“以前一年生产10台机器,现在一年生产200台,不能迈着方步走了,现在要跑起来。”姜妍说。
在振兴新突破的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姜妍、“五朵金花”、徐强、杨建华等一批劳模们,在生产一线、科研一线,继续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日夜奔忙。
作别姜妍后,她依然忙碌着,站在风的最前端,书写着新的传奇故事。
沈阳机床、沈飞、沈鼓……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沈阳人耳熟能详的大企业,都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起来的。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这样写道,人们也听到了一个崭新的词——“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一年,沈阳跨入“一五”计划的路标。经历过战火、百废待兴的沈阳有了新的使命,迎来最初的光荣与梦想,创造无数个“共和国第一”,涌现一批有代表性的劳模,成为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奠基石”。
一片赤诚
1956年,一架银色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首飞,带领中国航空工业飞入喷气时代。机身前印着鲜红的编号“中0101”,代表新中国生产的喷气式歼击机的第一批第一架。
滑翔机垂落的巨大条幅上,清晰可见两行字:“共和国长子”“中国制造业装备部”,沈阳也在全国人面前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亮相。
已是耄耋之年的张贵卿回忆在沈阳机床的过往岁月,仍心潮澎湃。他曾参与研发的C620-1是新中国第一台车床,精度不输世界水准,量产后长期供不应求。
“研发制造自己的车床是所有机床人的梦想。”张贵卿说,每每在博物馆看到这个锈迹斑驳的“老朋友”,火红年代的故事就闪现在他的眼前。
辽宁是全国工业化的起始地,沈阳是“共和国工业长子”。1953年至1957年,具有较好工业基础的沈阳市,是“一五”计划中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一五”期间,沈阳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也承担起企业新建扩建、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新工业基地、输送技术人才及供应人民生活需要的艰巨任务。
1953年5月,沈阳机床一厂的扩建工程是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扩建后的厂区每隔57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台1A62车床,生产能力比肩国际水平,供应全国。当年的《沈阳日报》还原了当时鲜活的开工场景:“已经安好的车床,有的已转动起来,正在试车丝杠,铁沫子冒着烟,哧——哧——往下直落。”
沈阳市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还有:沈阳第二机床厂(即后来的中捷友谊厂)、东北机械七厂(即后来的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国营一一二厂〔即现在的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营四一O厂(即现在的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这些项目于“一五”后期建成后,生产能力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了沈阳工业的崭新局面。
火红的年代,沈阳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每天都有项目开工。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许多过去从没有的产品都实现了自主生产。沈阳创造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工业的起点。第一新型工作母机制造厂,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第一代喷气式发动机……这些创举来自无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努力。
此后,“沈阳制造”遍布全国各地。从大庆油田到西南的成渝电气化铁路,从宝钢到扬子30万吨乙烯工程,从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到葛洲坝水电站……都有沈阳的身影。
1957年,沈阳的工业上缴利润已超过国家投资资金的两倍,推进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进程,也收获了“中国歼击机摇篮”“中国机床之乡”“中国变压器制造中心”等美誉,成为“共和国装备部”。
“一五”最后一天,一篇《沈阳工业产品支援了国家建设》的新闻记录着当时的情景:
“有133辆车皮装着本市生产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从沈阳南站开向全国各地。在这五年内,沈阳的工厂用数以万计的工业产品,支援了全国各个经济部门的建设。”
“一五”的五年间,城市留下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也将精神的财富留给了后人。
一颗种子
上千个“全国第一”在沈阳产生,劳模们则是这片热土上的“拓荒牛”。
深夜,沈阳机床厂灯火通明,董泉朗与工友不断地摇动、抬起机床的手柄,铁屑、铁皮纷纷掉落……一次次的失败后,机床终于提升了车出主轴的速度,从8小时缩短至1小时。“8到1”的劳模故事传唱开来。
一张旧照片中,“土专家”张甲禄与数学家华罗庚在一起。张甲禄引领了沈阳电缆厂的技术革新,华罗庚为沈阳人带来一场数学“优秀法”的思维革新,这张照片成了张甲禄的“传家宝”,也见证了两种精神的相遇……
“一五”计划是读懂沈阳重工业发展传奇的重要视角。而工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也离不开沈阳英雄精神、劳模精神的浸润。
凿岩机“技术大拿”徐连贵、“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轧钢领域革新专家王延隆、“革新闯将”赵奎元、突破定产的陈玉言……“一五”的五年间,沈阳产生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144人,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他们的荣光与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
记者发现,这些劳模的身上都突出一个“诚”字,忠诚为国,赤诚建设。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也追求美好的生活,不负一生,用滚烫的青春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注入了生命力与活力。
他们播下一颗种子,长成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的大树,让无数人在这棵树下接续奋斗。
新时代里,劳模的内涵在沈阳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展,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相继涌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英雄精神与城市的发展融合共生,融入沈阳人的血脉,塑造了沈阳英雄城市的精神高地。
新的故事在持续,乙烯压缩机、深潜机器人,首产在沈阳;“嫦娥”探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都有沈阳的支持……一个个大国重器,重现“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光芒,挺起新时代中国的“工业脊梁”。
在这些由辉煌与感动连缀而成的故事里,从全国工业建设的奠基者到振兴路上的奋进者,沈阳人正延续过往的豪情,激发新的奋进热情,脚下的土地依然温热。
寻到精神之根,才能理解沈阳,创造更好的沈阳。当下,更美的画卷正铺展开……
来源:《沈阳日报》(2023年04月28日 第 T3 版)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胡潇文/采写 王雁/翻拍 刘野/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