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弘扬劳模精神
 

【奠基劳动英雄】革故鼎新:职工技协 攻坚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 2023-05-02

我要活到2035年,那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实现,我要好好感受祖国强大带来的美好生活! 尉凤英 2023.04.26

▲尉凤英(中)与工友们一起技术攻关。

▲全国劳模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刻苦练习为火车加煤技术。

技术协作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那是一个火热的时代,一个追求进步、刻苦钻研、苦练本领的时代,人人都争先,各个都要强,都是想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4月19日,已90岁高龄的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谈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沈阳兴起的职工技术协会时如是说。

尉凤英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1955年9月28日,我参加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在中南海,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见毛主席的前一天,心情那个激动啊,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觉,盼着早点天亮。到中南海下车步入会场前,我摘下中南海里的一片树叶放在本子里做纪念。当天下午3点,毛主席接见了我,我止不住地流下激动的眼泪。

最让尉凤英难忘的是,毛主席握着她的手对她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你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你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毛主席的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我时刻努力把工作做好,做一名合格的工人。”尉凤英激动地说。

1953年初,19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一名实习冲压工。尉凤英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学习、主动工作,展现了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入厂三个月,尉凤英就能独立操作机器;入厂第一年,尉凤英就被评为厂模范徒工;入厂第二年,尉凤英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1955年,尉凤英参加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1959年,尉凤英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4月,党中央命名尉凤英为“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我特别感激的是职工技术协会,因为职工技术协会不仅让全国认识了沈阳,也让我迅速成长,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尉凤英如是形容自己与职工技术协会的关系。

那个时代,沈阳市开展技术革新如火如荼。在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率先成立技术革新小组,推动全厂130个技术革新小组成立,引来全厂上千人参与技术革新活动。与此同时,尉凤英还积极参与由当时沈阳市劳模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等人发起的沈阳市职工技术协会,经常在一起技术攻关。职工技术协会让尉凤英实现从优秀车工、冲压工、技术员到工程师的跨越。伴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尉凤英的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创造时代奇迹:1953年到1965年12年间,尉凤英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革新58项。仅用434天,她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作量;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作量。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老人家依然眼不花手不抖,思路清晰,展示了一名全国劳模的风采。“我取得的荣誉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所以我要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无私奉献,不断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工人,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情。”尉凤英动情地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栋)

在新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上,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是一面旗帜,而这项活动发源于沈阳,扩展至辽宁,最后走向全国,延续至今。

全国第一个技协组织 在沈阳诞生

1961年,新中国第一个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在沈阳诞生。由工人出身的劳动模范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率先发起,经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得到蓬勃发展,沈阳技协经验迅速推向全国,被赞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

职工技协活动源于沈阳、兴于沈阳,是劳模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也为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自然灾害,同时苏联大规模撤走专家和资金,举国上下面临严峻考验。

为响应党中央“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吴家柱等人找到了王凤恩、尉凤英、张成哲等沈阳市知名劳模,聚在一起研究解决技术问题。

随着队伍不断发展扩大,吴家柱找到了沈阳气压机厂党委书记李赢洲,在了解情况之后,李赢洲激动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把专家室给你们用!”

在拥有更大的场地后,每当晚上和周日,就有上百人拿着图纸、设备模型、工卡量具等涌向厂里,大家或互相介绍革新成果,或提出课题研究解决办法,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

原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通过技协和企业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大家在一起突破了技术难关,提高了生产效率。完成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光荣任务,也是职责。”

成为打破技术壁垒的尖兵

轰轰烈烈发展的沈阳职工技协活动,在特殊年代也遭到了破坏,但沈阳职工技协活动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开展技术协作活动,相继完成了锅炉改造、“60大造型机”、支援辽河化纤厂技术攻关等项目,为挽救经济、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2年初,国家向沈阳电缆厂下达了船用电缆的生产任务,但由于电缆表皮印字的打号机技术未过关,任务没能按期完成。1962年10月,在技协活动中,以市劳模张甲禄为代表的五人试制小组认真总结经验,提出20多项改进建议,赶制出100多份设计图纸,仅用40天就试制成功打号机,为船用电缆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兴起后,很多地区纷纷到沈阳学习经验。1963年,空军高炮某师找到鞍山市技术协作委员会,提出发挥高炮威力等5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要求协助攻关。为了防止发生爆炸事故,还邀请了沈阳煤气公司和沈阳空气压缩机厂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用时4个多月,解决了一系列设备和技术问题,确保各项技术顺利应用。

1964年12月,辽宁发电厂捷克援建的5号发电机组阻隔板断裂,被迫停机。经沈阳技协协调帮助,邀请了沈阳冶炼厂杨振孟和沈阳高压开关厂吕顺德两位焊接巧匠,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解决了隔板断裂焊接的技术关键问题,使机组正常运行发电。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钣焊加工厂“郭维林班”班长、全国劳动模范郭维林说,“我在1963年进厂跟师傅学徒,我师傅是最早参加沈阳市技协的一批人。那个年代,特别艰苦,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感动我,他们不为名利,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展,研究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师傅的精神感染了我,也传承给了我。技术交流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技协的组织协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被攻破,技协成为技术与工人的纽带与桥梁。

成就全国劳模的摇篮

沈阳技协在几十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名扬全国的劳动模范、技术大师。

金福长,曾任沈阳重型机械厂技术员。他成功研制24类220种新刀具,创造出特种钢材零件的10余种加工方法,为厂内外解决重大关键生产技术180余项,被誉为“刀具大王”,4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4次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生产者。

史继文,曾任沈阳鼓风机厂数显中心站站长,作为工人出身的数显专家,曾为17个省38个市、县的300多个单位提供数显技术服务,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张绍阳,沈阳手表厂模具钳工、技师。他刻苦钻研技术,练就了一套冲微孔的绝活,先后完成技术革新50余项,其中“石英电子表整体一钻表夹板”填补了国内空白。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

2023年4月23日,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洪家光说:“2000年我接触到沈阳职工技术协会,通过这个平台我接触到很多技术大咖,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技术的提升非常有帮助,让我学到了很多绝技绝活。通过五年在技协平台的学习创新和技能提升,2011年,我获得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一名。”

……

金福长、史继文、张绍阳、洪家光……一批又一批刻苦钻研的劳动模范先后在沈阳发光发热、创业创新,让沈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高地、劳模基地。

沈阳职工技协的成立和不断发展,培育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城市的技术含量。在新中国工业奠基时期,沈阳所打造的技术创新基因,与劳模精神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迸发出强大活力,为大国重器的制造打下基础,让沈阳成为全国制造业引领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张一弛/采写 王雁/翻拍 刘野/速写)

来源:来源:《沈阳日报》(2023年04月28日 第 T7 版)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