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小传】
尉凤英

1933年出生,现年92岁。有着71年党龄的她,曾是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一名工人,创造了分别用434天和120天时间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作任务,用12年时间进行177项技术创新的奇迹。她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工人”。2019年9月,尉凤英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劳模金句】
“如今时代在进步,我仍要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让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皇姑区一个普通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尉凤英——一位见证沈阳市80年工人运动、在全国百年工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全国劳动模范。
一进门,老人身着一身干净笔挺的中山装,一张写满岁月痕迹却又和蔼可亲的笑脸映入眼帘,身后的陈设在鲜花的围绕中古朴且整洁。“快进来坐!”在尉凤英老人的引领下,记者来到屋中与尉老一同就座。
交谈中,记者注意到,她的案头摆放着一份当天的《沈阳日报》。尉老说:“我退休之后,坚持两件事:一是每天读书、看报,二是学习新的爱好。”
“通过读报,我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并把它们融入党课之中。”多年来,尉凤英深入企业、机关、部队、大专院校和社区讲党课,传承红色基因。以《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一生不懈的追求》为题,在全市机关、企业、学校作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40多万人次。
说起爱好,尉凤英介绍说:“最近,我喜欢上了画画,于是买来齐白石的画册临摹学习。一开始一天画一张,感觉不太满意,便开始摸索规律、深入思考,后来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养花也一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钻研,慢慢找到适合的方法,花自然就越长越好了。”
劳模精神中的学无止境和认真钻研,在这里一脉相承。刚参加工作时,尉凤英白天在车间劳动,晚上参加夜校补习文化知识……凭着这股钻劲,入厂3个月,就能独立操作车床;入厂5个月,完成第一项技术革新——自动卡具,使产量提高了80%。她还研制出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将工作效率提高近一倍。这两项技术革新,助力她和工友们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这是尉凤英在采访中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就要干多长时间。”说到这里,尉老的眼中熠熠发光:“如今时代在进步,我仍要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让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