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话人生: 我一定要发愤努力,掌握世界最先进变压器的装配本领,用实力征服老外,为咱中国人争光、争气!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大型项目公司装配班班长
1966年出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来自中国变压器行业的共和国长子企业——特变电工沈变公司,是企业大型装配班的班长。我们企业有73年的发展历史,产生过许多劳模,具有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中国变压器行业的所有第一几乎都是我们企业创造的。
1986年,我作为全国第一批合同工进入了工厂。由于是合同工,没有当时人们普遍端着的铁饭碗,不仅待遇低,而且失去了很多公平发展的机会。迈上社会的第一步,我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呀!
后来,我听一位老师傅讲,当工人就要学好技术,有了真本事走到哪儿腰杆子都硬!我觉得这话有道理,就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学好,用技术改变身份,改变命运!
于是,那段时间,身材瘦瘦的我,浑身却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都忙前忙后地围着师傅学本领。就这样,我从师傅那里偏得了不少绝活、绝技,经过自己的琢磨,有时还能帮师傅想出一些好点子,从而使我这个编外人员不仅没被瞧不起,反而被高看一眼。
参加工作十几年后,我已经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创新能手,生产中的很多难题都要靠我拿出解决方案。然而,正当我满怀信心的时候,一个打击迎面而来。进入市场经济后,我们企业由机制不活,包袱沉重,效益越来越不好。到了2003年,已经负债累累,连开资都成了问题。转眼间,我们装配班42名员工,被挖走了一多半!
正是在那段时间,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有天晚上,我出外看了场电影,名字叫《卡桑德拉大桥》,片子中有个情节让我很受刺激——设计大桥的工程师迫不得已,最后亲手把自己建造的大桥炸掉了!
那天晚上,苦闷的我徘徊在街头,想着企业的命运和自己的前程,越想越难过,直至泣不成声……
这么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自己放飞的理想也随风飘逝。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是咱工人没干好,把这么好的企业给毁了!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企业几经辗转,终于成功转制。转制后,我被任命为超大型公司装配班班长,负责中国最高端变压器的装配。刚当班长时,尽管手下只有八个人,但我深深地知道,当了班长,我就不再是一个人了,自己有责任带好这个团队。
第一次开资时,我怕工友们嫌钱少,影响士气,就悄悄从自己工资中拿出1000元分给大家,还给大家鼓劲儿说:“兄弟们,难为大家了,不要嫌工资少,现在企业有难处,咱不能撒手不管呀,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民族”意味着什么,悟出了只有通过创新,实现超越,才能有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当时,国家正积极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企业与国外的合作越来越多,使我有了更多与老外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也正是在这种接触中,我的自尊心不止一次受到伤害。
2006年,我两次到美国安装变压器,工作中,美国人目空一切,对咱中国工人不信任的眼神真的让我很受伤;在与西门子合作时,德国人根本就不相信咱中国人的能力。他们始终很傲慢,整个装配中,小到一个锣丝怎么拧都要听他们的,而变压器的核心技术,他们则尽其所能地封锁。尽管相处久了,表面上我和他们已是好朋友,但一到关键时刻去请教,人家根本就不告诉你!
从此,我暗下决心:中国人不能服输,我一定要发愤努力,掌握世界最先进变压器的装配本领,用实力征服老外,为咱中国人争光、争气!
我知道,要想迎头赶上,必须用超常的精神去学习。于是,我白天寸步不离地盯着老外怎么干,晚上则拿着图纸对着实物反复琢磨,经常在空无一人的车间里一直琢磨到天亮。图纸上的英文有如天书,我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根本看不懂,但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我横下一条心,买来字典、复读机,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查,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地背,并试着练习口语发音……
就这样,我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慢慢地不仅能看懂英文图纸、技术资料了,还能和老外进行英语交流;不仅掌握了世界最先进换流变的装配技术,还琢磨出不少门道,搞了不少革新,从做徒弟开始,慢慢地可以给老外当师傅了!
贵州至广东输电工程换流变压器技术合作中,我通过仔细琢磨发现:入炉前后的两次装配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于是,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立刻就被人家不屑一顾地否定了。老外傲慢地说:“产品你制造,技术我负责,不能改!“凭着对自身技术的自信,我的倔劲上来了,扔给老外一句英语:技术你指导,装配我做主!
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完全正确,方法改进后,产品质量不变,装配工时却减少了整整6小时!这一次,老外第一次伸出了大拇指,再不敢小瞧咱中国工人了!
创新的动能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我们企业的生产任务异常繁忙,提高产能成为燃眉之急,因此,我就在这上面琢磨起创新来。
按工艺要求,电流互感器在装配前必须进行16小时干燥,是耗费时间、影响产出的一大难题。为了消除这一瓶颈,我整天琢磨,终于发现,电流互感器电压几乎为零,为什么非要干燥呢?然而,这是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国家标准,不是随便可以改的,于是我四处“游说“,终于得到公司的支持,让我在一台返修品上做了实验,结果真的验证了我的判断!国家标准也随之改写!
像这样的装配创新我先后完成了10多项,其中两项成果即将成为我的专利。这几年,通过对装配程序和工艺的优化,我总结出了“后道工序提前做,相同工序一起做,所有工序简化做”的“优装法”,成倍地提高了装配效率,不仅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更使工友们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工作时间有效缩短。
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变压器的电压等级迅速提高,新产品占到我们日常工作量的一半以上。这种情况下,我深深地认识到,创新不能光靠我一个人,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创新意识,具备了创新能力,我们才能群策群力地干好这些产品。要带好团队,我认为让工人心情舒畅是重要的一环。因为表面看,变压器是用铜铁制造的,而实际上它是用人制造的,工人的心情不好,必然影响质量。
2008年,我临危受命,被调到士气低落的大型装配班当班长。发现工人之所以有怨言,是由于生产组织不畅,工人经常无谓地加班,身心疲惫造成的。于是,我从解决窝工入手,运用优装法,大刀阔斧地搞起了改革,很快解决了无休止的加班问题。同时,我还在班组实施了快乐工作法,想方设法让小组的每个人都能心情愉快地主动工作。很快,这个80后占主体的装配班便士气高昂、技术跃升,呈现出虎虎生气。
2009年底,我们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印尼修理四台法国制造的变压器。这项任务不仅技术复杂,而且装配时间是正常工期的一半。面对这块硬骨头,班组的小伙子们没一个退缩的,大家主动召开了“诸葛亮会”,群策群力想办法。韩笑一、包磊等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返修开始后,大家分兵把口,团结协作,结果这项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却比原计划提前完成了12个小时!
看到破旧不堪的变压器焕然一新,我欣慰的不仅是印尼用户的赞不绝口,更加欣慰的是我们的团队成长了、成熟了,团队中的小伙子们都有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我参加工作25年了,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伟大的时代给了我创新创造的宽广舞台,在国家电力事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近年来,我有幸参加了行业54种世界级新产品的生产。在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200多项创新,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2011年“五一”,我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王兆国主席亲手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还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劳动者颂歌晚会上代表咱沈阳产业工人,表达了依托创新创造,为中国人争气,为民族工业争光的决心!
我知道,这样的光荣不只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企业,属于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百万产业大军。回想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我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谢谢我的企业,谢谢我的师傅们,谢谢工友们对我的支持,谢谢技术人员给我的指导。
说心里话,我只是在岗位上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各级组织和企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一定会用荣誉鞭策自己,永远走在创新路上,用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给予的一切!用智慧和汗水不断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