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劳动和技能竞赛
 

用踏实的心做事 用感恩的心做人——姜妍

发布时间: 2014-08-21

短语话人生:当你平和地看待自身、看待荣誉时,别人也就不会太在意你身上的光环。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透平设计院设计三室主任
1973年出生
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参加工作15年了,说实在的,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以满腔热情,用青春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而凝结的感悟。十几年来,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劳动模范,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步,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履行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感到自豪而欣慰。
    199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怀着对事业的美好憧憬,踏进沈鼓的大门,从事辅机冷却器设计工作。大学4年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的学习,容器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看到师傅们从换热计算、设备参数的确定,到之后的反复校核,再到介质的物性、容器材质的选择,以及腐蚀性的考虑等等,技术准备就要面对这么多繁琐又缜密的细节,而对于设计者来说,这只是刚刚开始,一台冷却器要通过计算、绘图,分解出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彼此配合,环环相扣,细致衔接。一张图纸只要有一个细节有所疏忽,一个尺寸出现错误,都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最终组装成功。看着师傅们严肃的工作神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满屋厚厚的图纸,“设计”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儿,在我心里顿时变得具体、庄重而深刻。
    我成了师傅的“小跟班”,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认真观察、仔细琢磨,丝毫不愿错过,针对每台产品的特点,准确记录、精心归纳、详细总结。几个月下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工作备忘手册。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更是积累的过程,我很快成为辅机冷却器设计室的骨干。入厂五年后,就研究开发了直径近3米,长度11米,沈鼓历史上最大的冷却器。之后,又主导开发了公司首台低温容器。主导研制的双管板换热器,填补了沈鼓的技术空白。
    2003年,在参与开发设计4万8空分装置时,我发现原来的冷却器因为成本高,根本无利润可言,怎样能在保证冷却器强度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成本呢?我拿出这几年的工作手册,仔细研究各种形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用心地琢磨起来。还特意到厂外资料库,查找出曾经看过的日本日立公司的一张相关图纸,得到一些灵感,开始绘制初步的结构图,之后,又到车间,与工艺师、工人师傅们一起现场研究如何解决密封问题,认为可行后,再反复修改图纸。经过近半个月的时间,结构终于确认下来,成功地将平盖封头改为受力较好的椭圆封头,减少了耗材,减轻了重量,减小了负荷,仅这一个项目就为企业节约资金近一百万元。这种经济实用的技术改良,经几台产品的试验成功后,在用户现场运行良好,现已在企业广泛推广使用,每年还继续为企业节约成本一百万元。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想做好工作,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不随时完善和充实自己,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于2004年考取了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我克服了基础知识因日久而生疏,数学基础不如应届研究生等不利因素,取得了优异成绩,专业课老师感叹地说:“在校的研究生计算能力和理论课可能比姜妍强,但是没有一个有她这种扎扎实实向上进取的学习态度”。其实,并不是我要强,而是因为我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自己不是到课堂上拿文凭的,而是来取“真经”的。2008年,我顺利地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为我日后从事的压缩机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现,我从辅机设计转到主机设计,开始从事离心压缩机核心部分的设计工作。一年后,领导找到我,让我负责开发研制国内首台超低温压缩机,这在企业及国内同行业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尝试。众所周知,乙烯工业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压缩机又是乙烯工业中的核心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设计并制造乙烯压缩机的能力。压缩机研发“金字塔”顶端的技术,是花费多少金钱也不可能引进的,更不会有与国外企业联合研发的机会。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生产乙烯压缩机,赢得市场竞争,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多年来的夙愿。所以,研发制造乙烯压缩机是沈鼓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沈鼓人”三十年的梦想,也是摆在我们设计者面前一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辽宁华锦化工有限公司45万吨/年的乙烯压缩机是国产化的首台产品,设计温度要求零下150℃、所以从设计选材到焊接技术以及结构上都有极为特殊的要求,技术上几乎无经验可循,国际同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国内资料的严重匮乏,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我的肩膀上。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基本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和休息时间,忙着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和了解更多的焊接加工方法,奔走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吃了很多次闭门羹。我在心里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只要能解决问题,再苦再累都是必经的历练。一次次的冷言拒绝,一次次的真心求教,终于慢慢得到了他们的理解,给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宝贵的意见建议。在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后,确定了低压缸采用铸造机壳,高压缸采用焊接机壳的结构方案。研制过程中,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反复论证,修改机型,三次推翻设计方案,多次优化具体结构,对机组结构进行了数次全新规划,将设计方案调至最佳状态。从前期技术储备工作,直到机组最终研制成功,历时两年多,完成设计图纸300余份,而支撑设计图纸的计算分析等技术文件资料则达数千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乙烯压缩机最终实现两个缸联动一次试车成功,最大振幅在14微米以下,达到了国际优质产品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5万吨乙烯机组的成功设计,标志着乙烯压缩机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
     然而,首台乙烯压缩机突破性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2008年底,该机组虽然在厂内试车和用户现场机械运转均达到优质产品要求,但是,当机组通入零下101℃乙烯介质时,压缩机主轴却发生了弯曲。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给用户造成每天上百万的损失,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和责难,我默默地承受,却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自己,还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誉,我振作精神,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攻关之中,发誓与乙烯机组共进退。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打破常规的设计思路,经过缜密的分析、测评、论证,终于设计出具有沈鼓特色的低温转子,解决了在常温装配、低温运行下,转子可能发生弯曲的问题。经过紧张的答辩、研讨,这次的改进方案彻底征服了用户。改进后的乙烯机在零下101℃下开车成功,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化水准。在掌声和祝贺声中,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与欣喜的泪水……之后,我又连续设计六台不同规模、不同温度的乙烯压缩机,全部填补国内空白,从那时起,大家送给我一个“乙烯专业户”的绰号。
    2010年,作为沈鼓最大设计室的室主任,我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队伍,承担了近70%的离心压缩机设计任务,仅当年就完成压缩机设计160多台,装置设计70余台套,并且全部按计划交档,为后续的生产加工赢得了充足的时间,确保了产品按时交货。其中的重难点项目更是数不胜数,武汉80万吨/年乙烯三机、燕山丁基橡胶装置的三套压缩机、大唐阜新四万空分压缩机组……2011年开发研制的液化天然气压缩机,丙烯制烯烃装置、硝酸四合一等新领域压缩机,已投入生产。2012年又接到了更加艰巨的,10万空分压缩机的研制任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十五年的工作历程有艰难时的心酸和泪水,亦有成功时的激动与喜悦。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一次次的开拓创新,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成长并趋于成熟。而我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了沈鼓这片土地上,同时,我工作上的成果和表现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多次被集团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感动沈鼓十大人物。我主持的乙烯压缩机研制等多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同时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平和地看待自身、看待荣誉时,别人也就不会太在意你身上的光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再多的工作、再多的成绩都是由透平设计部设计三室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的,我只是代表集体收获了这一份份的荣誉。今年,我有幸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这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还有更多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在等待我,我将时刻以劳动模范标准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和设计室全体同事一道,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沈阳的经济建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