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温福同志事迹简介
陈温福,男,现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兼任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辽宁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外多家重要科技期刊编委等。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与新株型资源创制、超级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稻作科学特别是东北水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把秸秆变废为宝,陈温福院士历经十年研制成功生物碳技术,终结了秸秆除焚烧外再无利用价值的难题,同时也终结了秸秆的雾霾“帮凶”身份,为环境污染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2项;选育水稻新品种16个,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他带领的水稻所团队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他曾荣获全国首届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
陈温福同志事迹材料
陈温福,男,现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兼任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辽宁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外多家重要科技期刊编委等。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多项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与新株型资源创制、超级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稻作科学特别是东北水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把秸秆变废为宝,陈温福院士历经十年研制成功生物炭技术,终结了秸秆除焚烧外再无利用价值的难题,同时也终结了秸秆的雾霾“帮凶”身份,为环境污染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创建籼粳稻亚远缘杂交和理想株型育种理论与方法
创建了籼粳稻亚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即通过生物学方法克服籼粳稻杂交产生的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后代不易稳定等三大困难,提出综合籼粳稻两亚种优点的后代选择技术,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水稻常规育种方法,并使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育种是实践上也最成功的国家。
将材料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引进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定量分析了株高与抗倒性的关系及叶片角度等主要株型性状与群体光能利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据此提出叶片质量概念以及在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选择理想株型的具体指标和参数,促进了北方粳稻高产育种的发展。
二、首创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
首创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即以提高生物产量为前提,优化产量结构;利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合杂交,聚合有利基因,优化性状组配,使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在北方超级粳稻育种实践中获得成功。该理论与技术路线的建立,成功地创制出一批新株型优异育种材料,并在国内外超级稻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沈农89366成为国际水稻所选育新株型超级稻的核心亲本。
90年代中期,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多年大面积示范平均单产超过800kg/亩,实现了北方粳稻生产潜力的新突破。90年代末期,又育成了优质超级稻“沈农606”,不但大面积种植产量超过800kg/亩,而且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彻底解决了水稻高产难优质的瓶颈问题,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三、率先开展水稻直立穗型生理生态特性及其遗传研究
从理论上证明了北方粳稻穗型由弯曲变直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效率、生物产量和抗倒性;明确了直立穗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在高产水平上得到形态、生理和生态机制的统一,以及直立穗型与结实性、稻米品质和抗性的关系;并提出在北方粳稻区水稻高产育种中充分发挥直立穗型的优势的关键技术;有力地证明了继水稻矮化育种之后,水稻的株型改良,仍具有巨大潜力。从而把水稻株型育种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明确了直立穗型水稻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继后以直立穗型为主体的北方新株型超级稻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取得新进展
创造性地引进了籼粳稻亚远缘杂交穿梭育种技术,培育成易脱粒型优质粳稻新品种中粳564,使“北粳南引”这一50年代惨遭失败的难题获得成功,为江淮稻区籼稻改粳稻开辟了一条新路。该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后,仅在安徽和辽宁稻作区就推广种植650多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6.4亿多元。
五、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成绩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作为农业部“超级稻育种重大专项”东北稻区负责人,陈温福院士带领项目组经过十年联合攻关,育成通过部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20多个。截止到2014年,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推广面积就超过2.5亿亩,平均覆盖率超过60%,增产稻谷超过125亿kg。在超级稻生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方面,建立了以无纺布覆盖旱育稀植为核心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配套,连续多年多点万亩连片试验示范单产稳定超过700kg/亩,最高达755.3kg/亩,使东北超级稻率先实现了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的历史性转变,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由“九五”末期的424.6kg/亩,提高到2013年的494.0 kg /亩,平均增产近70kg/亩,增幅高达16.3%,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
六、科研奖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2、2009),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1999、2005、2015)、二等奖3项(1996、1997、200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7、2007)、三等奖1项(2000),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2000、2010)、二等奖1项(2004)。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
七、荣誉奖励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年获辽宁省优秀专家;曾荣获全国首届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
先后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农业部“神农”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计划。他所带领的作物学学科连续多届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所带领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连续多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带领的水稻所团队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等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