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闲暇时,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作序推荐的由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写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感触颇多。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理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
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自己期待。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
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学生,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乎的。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放开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相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地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而疏远,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