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由我向大家分享《长征》这本书。
一个关于长征的全景式回忆
《长征》分为上下两册,共有18章,约67万字,记述了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结束的长征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者王树增在接受采访中谈起创作的最初想法,既朴实又伟大:“我想试图用文字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原给我自己。”
进入21世纪,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从公元一〇〇〇年至公元二〇〇〇年的一千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这些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中国有三件大事入选:一是火药武器的发明,二是成吉思汗帝国,第三就是长征。在世界范围内对长征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属罕见,这也是促使作者从文学的角度全面记述长征的因素之一。
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苦难相伴,不可能留有对史实的详细记录,更多的细节并不为人知。为了更加真实再现长征的当年情景,王树增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240余万字,而且亲自开着吉普车穿越草地,寻访上百位幸存的红军,甚至拜谒阵亡者的墓地。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只要是书中出现的事件、人物,哪怕这个人在书中只出现了一瞬间,也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有案可查的,不允许虚构。这是一个很苦的活儿。”王树增心无旁骛,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完成了《长征》。
一次关于长征精神的探秘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书中紧密地集结着鲜为人知的战事描述,重要会议的始末,当年的电报原文,甚至还有国共两党各自公布的数据。
掩卷而思,这里面蕴含着红军的精神密码和传承不息的精神基因,标注了人类精神的新高度。
长征精神体现为坚如磐石的理想、正义必胜的信念。长征路线开始并不清晰,最后落脚点在哪里、何时能结束都是模糊的,但是红军将士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大家一条心跟党走,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慢慢汇聚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精神体现为救国救民的担当、无怨无悔的牺牲。湘江战役最为惨烈,红军损失巨大。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负后卫任务,全师官兵大部分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在担架上忍着剧痛用手撕开腹部伤口扯断肠子,英勇就义。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人民的幸福,红军战士视死如归。
长征精神体现为顾全大局的胸怀、团结一心的素养。遵义会议上,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一切从实际出发,解除了博古的中央总负责人和李德的军事顾问职务,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宛如重获新生。正所谓“德同而相聚,志同而道合”,这种团结将可能的溃败变成了一场绝不可能的胜利。
长征精神体现为人民至上的情怀、根植群众的作风。红四方面军有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写了一封家书,里面写道:红军到处帮助群众分配土地,肃清反动势力,帮助群众的武装组织和训练,所以每到一处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举行欢迎会和慰劳会。这封珍贵的家书是红军赢得人民群众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红军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才能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旗帜引领航向,精神穿越时空。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还有数不尽的“大江大河”需要征服,更有茫茫无际的“雪山草地”需要穿越。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读《长征》重在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共同奔赴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