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由我向大家分享《千里江山图》这本书。
春日暖阳,品清茶,读本书,是假期里最惬意的事情。
《千里江山图》这本书,偶然间在书店被书名所吸引,以为是跟千古名画有关的故事,但被书腰上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焦灼乱世,躬身入局”几个字引起了兴致。随后看到作家孙甘露老师的采访,作者创作的时候真的是受到了北宋王希孟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启发,也激发了拜读此书的兴致。
孙老师的《千里江山图》是根据真实史料故事撰写,故事发生在1933年的上海,那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的年代,上海也是危机四伏。一次临时的会议将12位潜伏于上海不同交通线上的地下党人召集在一起,在菜市场附近的图书馆中,接受中央特派员布置的新任务。但会议未开始,就遭到敌人破坏,除了两人侥幸逃脱,其余人全部收押龙华看守所。在狱中,每个人都遭受到了严格的审讯,可是每个人都守住了自己的信仰。剧情反转,敌人释放了所有人,让地下党人回归到各自的生活空间里,原文中这样写道:“敌人并没有释放这些同志,他们只是从有形的监狱转移到无形的监狱中。这座无形的监狱比龙华看守所更危险,外面的敌人很难看清,内部的敌人更加难以分辨。”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地下党组织发现了问题:内部出现了“内鬼”。
一场明暗之争就这样开始了。好似一场大型剧本杀游戏,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故事线,盛装出场。在特务寸步不离“贴身”监视下,地下党人需要甄别出内部的叛徒,还要继续完成上级交办的特殊任务。
在主人公陈千里的领导下,按照那份代号为“千里江山图”的计划,在地下党人与敌人机智周旋过程中,建立了一条从上海通往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最终成功将“关键人物”转送至苏区。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是爱人、是兄弟、是姐妹,那无私无畏又有情有义的身影,出没在险象环生的地下战线上,在动荡的年代里,在每一次外出行动中。作者笔下的地下党人爱美食、爱文艺、爱遐想……而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把幸福打碎。在明暗的较量里、真相的辨别中、惨烈往事的回忆里、面对战友的死亡的过程中,引领、支撑、激励他们不屈前行的,必是内心的信仰。
书中经典的接头暗号就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也是点题之处。陈千里到诊所找林石,他以书画商人的身份说:
“我想找一幅宋画。”
林石:“那可不好找。”
陈千里:“受人之托,找不到也得找。”
林石:“那您说说看是哪一幅?”
陈千里:“《千里江山图》。”
林石:“你打开窗朝外面看。”
陈千里:“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
在那个特殊时期里,无数的中共地下党人投身风暴,执行着看似绝无可能的秘密计划。无论是为掩护陈千里脱身而甘愿牺牲的老方,还是在“西施”易君年手中凋谢的凌汶,他们心中的信仰就是完成党的任务。小说中最早的牺牲,是陈千里的恋人与革命引路人叶桃。她死在了与她信仰悲剧性对立的父亲叶启年手里,这种信仰的对立让主人公陈千里变得更加义无反顾。 而在小说结尾,当为了掩护党组织顺利迁移,几名已经暴露的地下党同志甘愿成为诱饵前往假装出逃的船舶,其中有明明可以不用去的陈千元、梁士超等,然而为了任务,毅然踏上赴死之路。心中若无坚定的革命信仰,谁愿谁又敢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也有诸多不舍,有对未来的憧憬。但为了“千里江山图”计划的成功,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诱饵,用生命绘制了“千里江山图”。
书中最后的附录也是直戳泪点,一封无名烈士的信、一段主人公原型的采访札记、一份在行动中牺牲的烈士名单,三者无形地让“信仰”一词变得沉重。
“我们并不指望在另一个世界重聚,我们挚爱的只有我们曾经所在的地方,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也是我们唯一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
“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三四月间,桃花开时,上报恩塔,替我再看看龙华,看看上海。还有报恩塔东面的那片桃园,看看那些红色、白色和红白混色的花朵。我们见过的,没见过的。听你讲所有的事,我们的过去,这个世界的未来。”
他们用生命护住了微火,他们用生命保证了革命胜利,多想和他们说一声:今日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信仰,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力量,人一生只有一次生命,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能坚持下去就是信仰在支撑,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