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更好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多年来对叙事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集成之作。他以自身经历和大量的教育故事、案例等,为教师职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解惑,并教给我们如何从琐碎与平庸中挣脱出来,追寻自己想要的教育成长之路。
阅读这本书,一篇篇朴实而深情的文章就像一个长者娓娓道来:教师成长的道路充满阵痛,我们要选择一种更加静默的挣脱方式。漫漫教育路,不要让自己的行走局限于当下,更别被浅层次的努力耽搁,要有一种死磕到底的精神。这本书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理念,每一篇文字都让人如拨开云雾见明月。
犹记得几年之前,当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欣喜若狂,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职业了。但我深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不会因为你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你就成了教师;也不会因为你已经站在了教师岗位上,你就成了教师。
寻到了一份教师工作,只是教师职业的开始,而要成为真正的教师,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坚持。如何为师,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成为更好的教师,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做的不是直接去改变学生,而是自我静思如何自我提升,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具有向师性,一言一行都在模仿老师。
如果一个老师自己毫不学习,不注重阅读,那教出来的孩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需要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丰富自己。当大把的时间攥在我们手里时,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睡觉,无节制、无头无尾的一大觉;刷手机、刷电脑,漫无目的地点击没有营养的文字和视频;发呆发愣,脑子越来越混沌,越来越空虚。偶尔,也会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也试图做过逃离的努力和挣扎,但成效并不显著。
显然,我们已经失去了规划时间的能力了。王老师就给出了答案,我们需要一个支撑全程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要为长期闲暇定下一个比较恰当的成长主题。毫无疑问,这个主体的基调应该是需要与喜欢——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实现你想达成的心愿。
一份细致而周全的可行计划,在链条的主导下,真正可以触摸的是那种小而具体的一日计划。
类似于:几点起床;几点休息;这一天要读哪本书,大概读到哪一章节;这一天要写些什么,大概写到多少字为止……越具体,可操作性就越大,精力和注意力被调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胡适先生曾说
一个人的前程
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闲暇定终生
—————————
我们虽然不能绝对化地理解这句话,但的确可以体会出一种人生状态。
成为更好的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更多时候需要有稳定的情绪价值。
当走进教室,面对一群孩子时,你最需要的第一“专业能力”是什么?是渊博的知识、超强的教学技术,还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等专业素养,都不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既是教师维系日常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师走向专业的前提。
王老师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大奖的骨干教师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推了学生一把,导致学生受了轻微伤,所以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该老师被调离教学岗位,成为学校的一名后勤人员。就这样,一位领导赏识、家长认可、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仅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失去了自己挚爱的课堂,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止这个事例,情绪失控带来的问题随处可见。我们平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并不严重的错误,也可以让我们暴跳如雷、怒不可遏,这就是因为学生恰好摁倒了我们的心理按钮,触发了我们心里预存的糟糕情绪,导致了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掌管好自己的情绪,要清晰地意识到情绪管控不是“能不能”的事情,而是必须的事情。
—————————
拿破仑曾说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
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
借此说法,我认为能管控自己情绪的老师,比一味只知道上课、竞赛的老师更有未来。
成为更好的教师,还需要有向上的精神,找到带领自己奔跑的团队,有与自己死磕到底的决心。
绝大多数老师内心,均埋藏着一粒愿意成长的种子,只不过岁月的匆忙与生命的琐碎容易让人选择忘却,忽略让种子生长的可能与机会。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一些人,一些事,在恰当的时候给出一点暗示,甚至是敲打,帮助遗忘者唤醒那粒种子。
王老师说:“每一种生命的成长最需要依靠的应该是自己,在成为更好的老师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有勇气顶翻一切惰性、虚荣和功利,以及不利于成长的所有。要成为真正的教师,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坚持。”
而我愿意做一辈子努力和坚持的人,让自己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