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工会 悦读增智
今天i工会邀请
皇城街道党建办公室
李侃
向大家介绍
▼▽▼
《新学堂歌》

这本书是谷建芬老师,于2005年起创作的50首作品汇编而成的《新学堂歌》。
源于心怀祖国、心系下一代的初心
在这其中还有一段很值得品味的插曲: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最先完成的6 首歌的缩混录制,当进行到《游子吟》时候,谷建芬发现录唱的孩子突然改变了演唱模式,不再是洪亮而明快的高亮童声,而变成缓缓而温沉的自然本声,节奏一时间变得尤为舒缓,如同遥远地诉说漂荡而至。谷建芬马上叫停,提出要加快节奏、改变唱法,然而却出人意料地被拒绝,孩子们对她说:“谷奶奶,小时候我姥姥就是给我说这首诗的。”谷建芬突然明白了 “新学堂歌”的实质: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感,或者说一种民族的传承。
古词新曲,让经典真正咏流传
顺应新时代文化的发展,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新学堂歌》打破了当下音乐教育中儿童“无儿歌可唱”的局面。
音乐大家十余年时间完成50首作品看似频率不高,这其中需要考量的维度、突破的难度、精雕的匠心是我最钦佩的地方。
首先是要解决音乐语言设置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着眼中国文化语境的本源状态,基于大量的乐理积淀来转化成融合诗词的音乐符号。
其次是要解决文化解读问题,古典诗词如星海,但需要筛选出那些大众辨识度高、教育意义强、文化代表性高的诗文经典。
再次是要解决传递方式的问题,不同的诞生年代,不同的文化内涵,就意味着需要完全不同的传递方式,我们也因此可以听到《三字经》的饱满情绪,《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蕴藉感伤,《江南》之活泼欢快等等。
最后要解决整理的问题,这就要说回到“姥姥的吟唱”,之所以能深刻打动艺术家,是因为那样的声音代表着人们朴素的情感传承,而“新学堂歌”的旋律之所以能深刻打动成年观众,是因为这种旋律所带来的是民族文化本身的感染力,唤起的是大众心底最朴素的自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唤醒民族文化之根
回归到作为读者本身,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写给孩子的歌最受教育的却是我们这一代成年人。
谷建芬赋予“新学堂歌”的教育意义自然也是面向全人群、全社会、全民族,因为早在我们的孩提时代,来自各方的教育就在我们的心底埋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但却没有浇灌使之发芽成长,而后随着我们的世界观的成熟,尤其是在经历时代快速更迭而带来的生活方式与认知习惯变化后,忽视了我们不断的学习、接轨、融合的前提,应该是情感独立、文化自信、思想解放,或者说,我们文化的本源。
当“人之初、性本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早就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再次以童声齐咏的形式袭来,心底那扎根已久的民族文化归属感突然爆发开来。
“新学堂歌”在唤醒我们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还提醒着我们真正获取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文化语境的不断滋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断积淀。
希望这些符合儿童心理发育规律、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新学堂歌能够伴随着今天的孩子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相信这些美丽音符,明天将会化作遍地春花。这些纯真童心,明天就是万里春光……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