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工会 悦读增智
今天i工会邀请
皇城街道办事处
葸思思
向大家介绍
▼▽▼
《平凡的世界》

翻开《平凡的世界》,扑面而来的不是陕北高原的凛冽北风,而是穿透纸背的生存焦虑。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饥饿是集体记忆的底色。孙少平每天中午躲在校园角落吞咽高粱馍的场景,构成了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隐喻。当现代青年在社交平台展示“一人食”的精致摆盘时,很难想象当年学生们需要精确计算每个馒头的卡路里。但正是这种生理的匮乏,催生出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孙少平在煤油灯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建筑工地读《红与黑》,这些精神食粮的摄入量远超过他摄取的热量。路遥用近乎残酷的对比告诉我们:物质的贫瘠从来不是灵魂干涸的理由,反而可能成为精神突围的契机。
在黄原城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孙少平脊背上的青紫与书本上的铅字形成奇妙共振。他白天承受着肉体的重压,夜晚却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触摸人性的温度。这种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精神求索,恰似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照亮了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精神星空。
当今天的我们抱怨电子书翻页不够流畅时,是否意识到,便捷的阅读方式反而稀释了知识的浓度?
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路遥建造了一座由平凡生命构筑的丰碑。孙玉厚的旱烟袋,田福军的公文包,王世才的矿灯,这些普通人的生存印记共同编织成时代的经纬。当今天的我们追逐网红打卡点时,黄土高原上那些佝偻的背脊仍在诉说着,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英雄的独角戏,而是亿万无名者的生命合奏。
合上这部百万字的长卷,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但孙少平们用生命书写的启示愈发清晰:在这个外卖可以随时送达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为温饱挣扎,但更需要警惕精神世界的“营养过剩”。当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保持思想的饥饿感,在世俗洪流中坚守精神的海拔,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平凡之路”。路遥用三十年光阴浇筑的这面精神之镜,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艰辛,更是当下每个灵魂的生存真相。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
是的
生活之树常青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