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工会 悦读增智
今天i工会邀请
沈阳故宫博物院
张莹
向大家介绍
▼▽▼
《故宫六百年》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职工书屋那柔和的灯光下,我轻轻捧起《故宫六百年》这本承载着厚重文化的著作,宛如置身于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沈阳故宫职工书屋的设计理念,与《故宫六百年》中“建筑即历史”的深刻观点不谋而合,仿佛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无形桥梁。走进文博书房,“文化传承”“清史研究”“文物精品”等七大板块的书籍琳琅满目,犹如一位位知识渊博的导师,为职工们提供了专业且系统的学习资源,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正如《故宫六百年》中所说:“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故事,每一次对话都是文明的延续”。
《故宫六百年》以紫禁城为核心,巧妙地串联起明清两代的宫廷史、建筑史与艺术史,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深入揭示了故宫作为“中华文明集大成者”的深层意义,让我们对故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建筑中的哲学智慧
书中详细解析了故宫“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布局理念,这其中蕴含着儒家“礼制秩序”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例如,太和殿那九开间的设计,象征着“九五至尊”的无上权威,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而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则别具一格,它融合了满汉两种风格,宛如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彰显着民族交融的辉煌历史脉络。这些建筑细节,让我在日常工作中重新审视沈阳故宫的一砖一瓦,仿佛能透过它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
文物里的工匠精神
作者对珐琅彩、漆器等宫廷工艺的精彩描写,让我不禁为传统匠人的极致追求所惊叹。书中提到一位工匠耗时十年仅完成一件剔红漆盒的故事,这与我院“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形成了强烈的呼应。他们同样以专注和坚守的态度,在文物修复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技艺,让文物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历史镜鉴下的文化自信
书中梳理了故宫从皇家禁地到人民博物馆的华丽转型,这与沈阳故宫从“盛京皇宫”到世界遗产的历程如出一辙。这种“旧物新用”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化石,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的灵魂,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创新中延续它的生命,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结合沈阳故宫的实际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研究是文化传承的根基。通过职工书屋丰富的学术资源,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满族建筑、清代宫廷史等特色领域,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我们可以借鉴书中“数字故宫”的成功案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将沈阳故宫的精彩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正如书中所言“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策划“沉浸式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仿佛穿越历史时空,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书屋点亮文化传承之光
合上《故宫六百年》,我望向窗外沈阳故宫那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正如书中所写
故宫的每一道门都在诉说
而每一个人都是倾听者与传唱者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