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模的故事被孩子们清澈的童声朗读,当屏幕上九旬劳模慈祥而坚定的嘱托响起,当情景剧里铸造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锤音仿佛在耳畔回荡……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课在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温情上演。11月19日,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的“劳模精神流动宣讲”首次走进小学校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触及心灵的精神洗礼。

一座“移动的展馆”
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亲爱的尉凤英奶奶,您的奋斗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五年级学生王雨禾作为少先队员代表,站在台上,深情地朗读着她写给老劳模尉奶奶的信。纯真的话语,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榜样的向往。这一刻,劳模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孩子们可以对话、可以倾诉的榜样。
宣讲活动的高潮在视频连线时降临。当9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奶奶的面容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瞬间沸腾,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尉奶奶朴实而深刻的寄语,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对孩子们来说,榜样从未如此贴近,精神就此拥有了动人的温度。
一场“多元的演绎”
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动

为了让劳模精神可感、可知,宣讲团精心策划了多元的呈现形式。情景剧《丹心逐梦》将时光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孩子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切身感受到焦百顺和工友们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时面临的艰辛与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快板《铁汉卫士》则以明快的节奏,讲述了新时代劳模鲁振伟守护社会安宁的动人故事,让孩子们在韵律中感受正义的力量。
从李薰、罗阳等科技战线楷模的默默奉献,到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大龙“人人都可发光发热”的亲切鼓励,劳模精神的画卷在孩子们面前徐徐展开,变得立体而丰满。
一方“墨香的体验”
一回匠心初萌的触碰

如果说劳模故事是精神的滋养,那么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则是匠心的初萌。在“非遗拓印体验”环节,孩子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劳模馆工作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有模有样地当起了“小工匠”。他们先将宣纸平整地覆在刻有“劳模广场”和劳模肖像的拓板上,然后用拓包蘸取少许墨汁,轻轻拍打、均匀着墨。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细微的拍拓声。孩子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操作,当宣纸被轻轻揭起,一幅幅清晰、深刻的拓印作品呈现眼前时,惊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看!我的拓出来啦!”五年二十班的王雨禾兴奋地向伙伴展示自己的作品,“原来做成一件事需要这么耐心和仔细,这和劳模叔叔阿姨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样的!”
一颗“精神的种子”
一个静待花开的未来
从聆听劳模故事到亲手体验非遗拓印,动静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从抽象的词汇,化为了孩子们指尖的触感与心中的感悟。活动现场,劳模馆还向学校赠送了记录着城市工业文脉的珍贵书籍。学生们则以一曲温暖的合唱《希望你被这个世界爱着》,回应了这份厚重的期望,也唱出了用爱与劳动创造未来的决心。随后的“劳模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对答如流,显示出他们对劳模故事的理解已远超预期。
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颗颗“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的种子在心田的播种。从高校讲堂到小学课堂,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完成了又一次富有意义的跨越。它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让崇高的精神在寓教于乐中精准“滴灌”童心。我们相信,这些精神的种子,必将在岁月的浇灌下,破土发芽,静待未来绽放出最绚烂的时代之花。
来源:沈河区总工会